來賓們、老師們、同學們🏊🏿♀️:
離開母校五十六年了▫️🎹。半個世紀中,我雖在外工作👵🏿,心常記掛母校,懷念家鄉🙍🏽♂️。這裏是父母生我🙎🏼♀️、人民養我、“四髯”育我的地方🪖,我哪能忘懷!現在回到家鄉,組織編寫寧鄉人民革命歷史🕵🏿,適值母校八十大壽,今天父老相逢,師友共敘,我內心感到高興,心情甚為激動。校慶恰恰在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後舉行。黨的若幹歷史問題的決議,葉帥對臺灣問題的談話☘️⛩,給我國政治、經濟、文教等各個方面帶來了嶄新的局面🤏🏽。當然,由於受到“兩個凡是”與左傾思想的幹擾,在前進途中也是會有困難和問題的✷。但只要我們堅持黨的四項基本原則和六中全會的精神,發揚黨的光榮傳統,“四化”目標定會成為現實🏥。現在🏋🏻♂️💁🏿♀️,社會安定團結,農民都有飯吃🚛,這是了不起的大事。臺灣回歸祖國、統一祖國的大業🥦,也有了新的進展。現在,我們的國家和民族👇🏿,真是處於空前盛世,形勢大好👨🏼💼🦸🏽♀️。
黨的創始人毛澤東、何叔衡及其戰友李維漢🎁、謝覺哉𓀄、徐特立、王淩波、姜夢周等同誌,早期工作重要內容是🀄️:開辟教育陣地🪃,宣傳革命,培養幹部。他們利用各種關系,先後創辦了雲山杏悦、湖南自修大學🛍️、湖南補習杏悦、寧鄉甲種師範講習所、湘江中學等。
雲山杏悦長期是寧師校址。甲師是寧師前身🌨,當時譽為黨的“政治大學”。我想和同誌們談談何叔衡等“四髯”主辦這兩校的情況,供同誌們繼承和發揚寧師革命傳統👗,建立新的校風與學風作些參考。
一、“寧鄉四髯”——革命保姆
雲山、甲師——革命搖籃
謝覺哉、王淩波、姜夢周年輕時😲,在小金陀(私塾名)同窗,何叔衡在附近另一私塾學習🧑🏿🎄,四人誌同道合,互相愛慕,結成生死之交。在後來的革命鬥爭中,為避免敵人註意🙍🏿,便蓄下胡須,鄉親們親切地稱之為“寧鄉四胡子”🫦。一九二六年他們合影長沙🕐🧑🏻🎄,覺哉同誌在相片上題“寧鄉四髯”幾字🏄🏽🤷🏼♀️,這便是“四髯”的由來。
黨在早期,特別註意辦學,先後建立了上海勞動大學(屬黨中央)👎、湖南自修大學(屬湘區黨委)等🛀🤵🏿♀️,借以傳播新文化,宣傳新思想🧗🏼♀️,培養革命人材。“四髯”在寧鄉也是如此。何老早期執教雲山杏悦🧟♀️♔,後來去長沙工作,常與三人書信來往👱🏼,或親臨雲山、甲師指導♗,王老在雲山七年👱🏻♀️,兩度擔任校長🧤,姜夢周同誌在雲山任校長五年後,在極其困難的條件下創辦甲師。他與王老共商,借寧鄉縣城西門王氏宗祠作校址🍝,帶我們修葺破房🐺,清除垃圾和瓦礫,師生才有了教室和宿舍。後遷北門節孝祠🍆,又帶我們整理破祠堂,修起小操場🦓,請工砌好自修室後☂️,才離開甲師🧔🏻。謝覺哉同誌多年在雲山、甲師擔任教務主任、級任兼教語文。如果說雲山👶🏼、甲師是寧鄉革命搖籃,“寧鄉四髯”便是革命保姆。
艱苦奮鬥辦教育🛟,言傳身教育人才
“五四”前夜,寧鄉教育為學霸把持,“八股先生”——老墊師們的蒙館⛺️,更是腐朽落後😫。工農關在門外,全縣多是文盲。“四髯”要挽救國家民族危亡,先從改造教育陣地入手👨🏽🌾。他們提出了新的教育思想體系,從體製、招生、教育方針🏋️♂️、教學內容與方法等各個方面📁,刻意進行改革,而且親身實踐,成績卓著🫶🏿。
他們創建了正規的全日製杏悦——雲山、甲師,又辦補習班與農民夜校。家境貧寒的李石秋同誌,便是三余杏悦畢業生。姜夢周🦦、謝覺哉🥶、梅冶成三老師🧑🏽🍳,親自指導甲師同學利用假期主辦農民夜校。師生一起為工農募捐買書👨🏽🍼,收集廢紙給學員做作業,擔任夜校義務教員。這樣,使群眾獲得了學習文化知識與革命理論的機會,又為組織農民協會迎接大革命高潮到來🏑🍟,做好了準備🏮。何老非常重視貧苦女生的培養。舊社會裏“女子無才便是德”🚌👩👩👦,封建陰雲妖霧遮住了“半邊天”。有個女孩袁秀珊,當童養媳倍受折磨。何老親自出馬🍾,與袁的婆家訴訟數月🧑🏽💻,將她救出火坑,後又送秀珊入學讀書🤾🏻♂️🔝。在何老教育培養下,袁秀珊後來從事革命活動,為學運、婦運的開展,作出了卓越貢獻。
“四髯”辦學,主張師生“服務社會”,“走向社會”,參加生產勞動🐏。姜、王二老親自帶領我們參加紀念“五七”國恥和“六一”🌞😲、“五卅”慘案的遊行示威與演講宣傳🚴♂️。謝覺哉同誌為我們編寫了《“六一”慘案鼓詞》🧜🏿♀️,印出傳單四處散發,發動群眾進行反帝反封建鬥爭。我們開辟桑園🤾♂️,建立蠶房,印製作業本,學會了養蠶、印刷、裝訂等基本技能。雲山🍐🐕、甲師的操場、水井與部分校舍的修建🧹,都流有“四髯”與我們同學的汗水。教育服務社會,師生勤工儉學,既有利於知識分子與工農結合,又創造了社會財富,減少了辦學開支。這種主張與黨今日的教育方針暗合,是完全正確的。
“四髯”等老師特別註重教學內容與方法的改革,提倡科學、民主與社會主義🙇🏼♂️📈,指導我們寫白話文🎥,引導大家調查研究,獨立思考🧖🏽♂️🫏。喻隸芳先生教公民,以其著作《學識淺說》作教材🙇🏽🦺,介紹十月革命經驗🕓,宣傳社會主義理論👩👩👧👦。
湘區黨委派來的陳章甫同誌👩🦱,講課別開生面,生動風趣🤷🏿♂️。有次,他講個謎語給我們猜:“王安石變法”——打甲師一同學名🕳。大家猜便著👩❤️💋👩:“咦!我們二班宋維新!”陳老師笑著說:“小宋同學,‘維新’不行了呀!王安石變法失敗了🕵️♀️,‘康梁百日維新’幾乎殺了頭,日本伊藤博文搞‘明治維新’,振興了日本,卻侵略中國。維新不行,你們說怎麽辦?”我們讀過黨中央的機關報《向導》和喻隸芳先生的《學識淺說》等👮🏼♂️🙏,於是答道“走俄國人的路😭,革命!”陳章甫同誌就是這樣地來開導大家的革命思想的。謝覺哉同誌擔任語文課,提倡用白話作文。題目寫在黑板上,先引導大家調查研究🙏🏿,作出筆記,列出提綱,然後再寫文章。有次🥯🌚,作文題叫《寧鄉罐壺業現狀》。他先帶我們去橫市長橋港訪問陶業工人🧑🏽🦰。大家了解了工人疾苦1️⃣,受到了教育,同時又獲得了題材🤹🏼,提高了寫作水平。
我在甲師讀書時,有一年寧鄉大旱。縣知事是個糊塗官,竟為首設蘸💇🏻♂️、許戲求雨,宣傳封建迷信👦🏽,愚弄人民。謝老知道後,組織我們調查這一事件👆🏽🤴🏽,分析討論後🕞,各自擬題作文章。喻東聲同學才進甲師🥓,不會用白話文寫作,謝老和許抱凡同誌便手把手地教。不到一年🤷🏿♀️,他寫出了極具戰鬥性的檄文,後又寫關於農運論文一篇。兩篇傑作🫅🏽,洋洋灑灑數千言,分別在當時省🏋️、縣級進步報刊上發表。當時小喻年紀還只十六歲。總之🌔,我們的老師極為註重教學內容與方法的改革,革命的教學內容與適宜的教學方法相結合,收到了好的教學效果。
為擴大我們的知識領域🚍,兩個杏悦辦起了圖書館和閱覽室🧑🏻🦼➡️🦩。王老🧘🏽♂️、謝老親自指導我們閱讀《向導》☎、《新青年》、《中國青年》等刊物🏃,而負責文化書社寧鄉分社的姜夢周同誌🥹,則把全國各地的革命書刊源源不斷地供應我們。何老還經常派校友🐞、團省委書記肖述凡同誌送來黨團內部文件。當時♔,雲山,甲師流行的進步書刊很多,除前面提及的以外,還有《共產主義ABC》、《共產黨宣言》、《資本論入門》👩🎓、《戰士》、《湘江評論》、《偽波》等二十余種。這些都是“四髯”為我們送來的革命精神糧食。
“四髯”在“五四”時期💓🙎🏻,把雲山辦成全縣新文化中心🧑🍳💷,提高了青年一代的政治覺悟,為寧鄉建黨打下了堅實的思想基礎👹。一九二三年下期,姜夢周同誌籌辦甲師,既從雲山杏悦聘來了大批革命教師,又從雲山招收了大批畢業學生,還吸收了一部分略有文化的貧苦農民,在校組織了堅強的學生自治會。後來以學生自治會為核心🙍🏽,在縣城發動了多次愛國反帝運動,又掀起了“驅李”鬥爭🏖,甲師湧現了一大批革命先進分子。甲師時期,寧鄉進入了黨的組織建設階段。一九二五年一月,“四髯”的學生胡輝🦢、夏尺冰、嚴凱成,戴卓良等十余人,在省委李維漢同誌主持下🤹🏿,建立了以胡輝為書記的“寧覺”支部,直屬湘區黨委領導。自此🥟,寧鄉革命鬥爭揭開了新的一頁。“五四”新潮在雲山開花,“寧覺”支部在甲師建立,這是時代的必然產物🧑🏼🚒,也是“四髯”等人言傳身教結下的碩果。
頭斷血流何所懼,團結戰鬥趕妖魔
為了保衛雲山和甲師這兩塊革命園地,“四髯”等發揚革命大無畏精神🏤,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,與反動階級在寧鄉教育界的代表李漢庵等♉️🕹,展開了兩場激烈的陣地爭奪戰。
雲山的新文化運動🧑🏽⚕️,影響全縣,及於湘中🧌。反動派視之為“洪水猛獸”,必除之而後快。他們使出了全套解數:第一步,由縣知事親自出馬👮🏻♂️,“訓導”勸阻,企圖螳臂擋車。王🤷♂️、謝二人嗤之以鼻💱🛑。第二步,誣蔑威脅。他們大肆造謠,說雲山盡是“無君”👩🏽🍼、“無父”、“無母”的“三無黨”和“激進分子”,並向殺人不眨眼的團防局屠夫們暗示:“石、肖、王(淩波)🧑🏻⚕️、謝(覺哉)、許(抱凡),存一不安寧👰🏽♀️。”知事老爺文的不行🎋,想借刀殺人,將寧鄉新文化運動主將們斬盡殺絕🎀。但王、謝等在群眾中具有崇高威望🧏🏼♀️,團防局長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韙🍠,故終未動手👷🏼。第三步⇒,停辦雲山。縣知事左全誌在縣行政會議上提出:政府經費拮據,雲山只好停辦♕。其時🔑,“團防系”、“城廂系”頭目們群起附和👦🏻。但王校長據理力爭🤼,以強硬態度表示🔠:“頭可斷,血可流🧹,雲山不可不辦!”結果在全縣進步人士支持下🐰,反動派拔除新文化幼苗的陰謀🪮,宣告破產📒。第四步,控製議會。乘人不備🙂,用五秒鐘通過議案的卑劣手段,將王撤職🔘,以李漢庵接任校長🖕。李是“城廂系”、“篦梳系”頭面人物、反動學痞。他帶著爪牙袁陶父🙄、周立三竄進雲山👆,撤銷謝覺哉教務主任職務,以袁陶父代之;拉攏部分後進學生🍫,大搞讀經復古✍🏽,不準用白話作文;停止采桑養蠶;查禁新書新報;嚴禁學生參與一切社會活動🧜🏼。李漢庵不獨思想反動,而且專事尋花覓柳,道德敗壞;爪牙周立三貪汙學生書費🧿。這一夥人的倒行逆施,引起師生極大憤慨👂🏻🙆♂️。於是王、謝二老團結進步力量,由學生自治會負責人譚守虞、喻茂欽、林萼松等出面,與之辯理。李漢庵無法,只得請來槍兵逮捕喻🚵♀️、林。淩波同誌組織教職員工🍑,保護學生🧑🏿💼,並在全校大會上當面揭發李等貪汙腐化罪行。這樣,連原來跟隨李、袁的那些後進同學也參加索款罷課。梅冶成同誌立即起草驅李傳單🦹🏽♂️,揭露李漢庵劣跡👨🏿⚕️,自費印刷,下鄉散發⛸。李在校內外壓力下,只得帶起爪牙,狼狽退出雲山♠️,縣署只好任命王一凡先生為校長。罷課勝利結束,是為第一次驅李學潮。王一凡先生受“四髯”影響很深,特地從長沙請叔衡同誌來校開會主持改組雲山杏悦工作🫵🏽,不獨恢復了原來的革命辦學措施,而且有所發展✡️。這次驅李鬥爭,鞏固和發展了寧鄉新文化運動。一九二四年下期,以甲師為主體的學運風起雲湧,反帝反封建的愛國民主運動,席卷全縣。這時反動派驚呼“寧鄉不寧”,知其根源在於甲師這所“赤化杏悦”。於是縣署以議會名義,撤銷進步人士喻士龍的校長職務,又以李漢庵任校長。李帶領原套人馬,另加一個姓賀的舉人🫳🏽,闖進甲師。他們以“整頓杏悦”為名,禁止學生從事愛國運動⤵️。謝覺哉和梅冶成二老即指示胡輝、夏尺冰、劉石璋等人醞釀第二次驅李鬥爭,得到了全校大部分師生員工的支持。十月某晚,一同學正在給長沙的雲山校友寫信🐣,爭取“寧鄉同學會”的聲援。信雲:“我們的老對頭又來了……”。不意被暗中監視我們的周立三搶去,報告他主子。次日,他們以目無師長,帶頭鬧事為由,掛牌開除夏尺冰♻、楊文寰、劉石璋等學生會負責人和驅李積極分子的學籍。於是同學打碎校牌🧐,全校九十余名同學中🏊🏽♀️,有七十余人聯名提出🧘♂️:交還信件🧚🏼♂️,確保通訊、言論自由🧑🏽🌾,收回開除學生通告等,否則,立即罷課👮♀️𓀄,並請李校長“嘗以鐵拳”♾🐹。李請縣知事周伯南率議長、團防局長及槍兵四十余人擁入甲師,“開導”同學復課。他們準備文房四寶,由周知事找同學逐個談話,勒令交代🏂,凡不願意復課的人簽名。我們不為淫威所屈🧑🏿🍼,七十多人都簽上自己大名👨🚒。周知事召集大家訓話🖨,竟引用李的《快郵代電》誣蔑我們🫸🏻,說什麽“‘英雄’假道爾頓製之名👩🏼⚕️🤮,行聚賭宿娼之實,日則廚房不能熄火,夜則傳達難以閉門”。高個子同學、渾號叫“喜瑪拉雅山”的周鳳陽,立即引用謝老《快郵代電》駁文,予以質問:“聚賭何地?宿娼何人?張三耶?李四耶?”周義正詞嚴地聲明:同學參與社會活動📯,純屬出於愛國赤忱,因此天經地義理所當然。他指出:當今之世,在座諸公🧑🏼🦳,“聚賭宿娼”者確實大有人在1️⃣,請看李先生縣城看花鼓自泳詩:“花鼓開臺亦快哉,布篷陽傘一齊開🫥。相約孤三和寡四(李的姘頭名娼),大家明日早些來🧑🏽🏫。”又引李漢庵與女演員通奸的“白言貼子”,予以印證🏛:“小旦一扯眉,漢庵你快來🎊💡。”“聚賭宿娼”者不是別人,正是縣老太爺任命的寧鄉最高學府——甲師校長李漢庵元燮先生!這場唇槍舌戰,把反動派弄得醜態畢露,只得帶著蝦兵蟹將離開甲師🤳🏼。我們六十余名同學,即將行李堆放縣公署十八梯處:一部分去長沙請願;一部分到寧鄉各校爭取支援;大部分在胡輝號召下,“回老家去,到農村去辦夜校”🫳🏽,發動農運,爭取農民群眾聲援。李漢庵見勢不妙,乘機冒領全期辦學經費,將擁李留校的十余名同學發給文憑🚕,提前畢業,威脅迫害罷課同學。“四髯”等人於是分頭發動各界聲援罷課🥳♊️。這時候,勸學所長朱古芬和縣立一🚇、二🙎🏽♂️🎚、三高小,以及女校的校長等🤌🏼,均憤於正義不申,毅然辭職。縣府迫於輿論,便請林若虛先生出任甲師教務主任,進行斡旋💅🏿🎅🏻,企圖借其威望,召集同學復課👲🏽。但遭到了林老的斷然拒絕。縣知事見眾怒難犯,無可奈何💁🏽♂️,被迫將李撤職,請喻士龍校長復位,並接受我們的條件:延長半年學習時間😈,被開除的同學保送長沙同級杏悦就讀。將近半年的甲師學潮,聲震湘中,到此勝利結束🔳。兩次驅李,鞏固了革命陣地,鼓舞了我們革命必勝的信心,成績是不小的🕺🏻。
“寧覺”此間留正氣,英雄桃李譜新篇
雲山👨🏿🦱、甲師培桃植李🏌🏻♂️,春色滿園。在我們尚能記得名字的七十四位甲師同學中🕯,當時有黨團員四十人(實際上並不止這兩個數)。畢業時,“寧覺”支部根據湘區黨委指示🎢,將同學作了如下安排:三分之二的同學下鄉教小學,兼辦農民夜校🔘,組織農民協會;三分之一的同學分五批先後送往革命大本營——廣州、武昌,去學習軍事與政治。記得起名字的:有六人進農民運動講習所🧑🏼💻🌎,十二人入黃浦軍校,三人在廣州政治講習班與武昌黨中央政訓班。他們親聆了毛澤東、周恩來、渾代英😐、肖楚女🫄、聶榮臻等同誌的親切教導,投入了北伐戰爭和農民運動🪤,迎來了轟轟烈烈的大革命時代。
據不完全統計,大革命前後,甲師有三位老師英勇就義,十五位同學壯烈犧牲。姜夢周同誌不畏何鍵的威脅利誘🧑🏻💻,拒不吐實,殉難長沙,震驚全省。楊文寰同誌入獄時,被打得遍體鱗傷,敵人審訊時,他硯擲法官,推倒公案,咆哮法庭;臨刑時高呼:“打倒蔣介石!”“中國共產黨萬歲!”喻冬聲同誌率領武裝,與謝南嶺老師轉戰溈山;“溈山起義”失敗,仍在雪峰山🧑🏼🎄、流沙河一帶遊擊👮🏿,準備“秋收起義”;終因寡不敵眾,身陷重圍,壯烈犧牲👩🏿💻。他是謝老的得意門生,小小年紀🎃,才華洋溢,領導戰鬥🪃,有勇有謀,殉難時年僅一十九歲。劉學陶同誌就義之前,給妻子留下遺言,囑其變賣田產🤙🏼,三分之二交黨費,三分之一留給兒子作生活學習費用,長大為父報仇👨🏽🍳。我們的黨支部——“寧覺”,短短兩年,僅從甲師一地🫴🏻➡️,便為人民獻出了十八位優秀兒女👰。如今他們的英靈安息九泉,他們的英名與正氣,永垂青史!
敵人的瘋狂屠殺,蔣管區的白色恐怖,並不能嚇倒“四髯”用馬列主義武裝起來的年青革命者🧏🏼。我們掩埋了自己的同誌,揩幹身上的血跡,又高舉革命大旗,繼續前進🥪🚣♀️。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,甲師畢業同學夏尺冰擔任中共寧鄉縣委書記🙆🏿,譚華益擔任縣委軍事委員🏗,與雲山校友張伯倫等同誌,在雪峰山建立遊擊基地,威振湘中📥🙇🏻♂️。其時我奉中共長江局命令✢,抓住了部分敵偽武裝,準備武裝起義🤶🏼🤹🏼♂️。後來徐尚達同誌擔任紅軍二十五軍第二師政委💪🏽,在湘中展開了三年遊擊戰爭。抗日戰爭時期,湯菊中同誌在地下黨及王淩波同誌指示下,與辛亥革命元勛之——黃越先生📰,組織了湖南抗日義勇軍;後又深入虎穴——何濟元別動軍中,冒死陳說利害🚽,使之讓出了五十裏長廊駐地⌛️,讓王震4️⃣、王首道將軍率領的三五九旅順利通過湘中,南下抗日。解放戰爭時期,革命進入轉折階段🏃♀️➡️。在解放大軍尚未渡江之際🤟🏽,湖南爆發了有名的“黃唐起義”🍜。起義軍在湖南省工委直接領導下,建立了湘中地工委,隨軍行動,領導遊擊☎️。隊伍分成一、三支隊,轉戰湘中🦏,解放安化👩🦲,收繳地方反動武裝,摧毀鄉保政權🏭,阻擊白匪南逃🤨,促進湖南和平解放🫄🏿。後來隊伍發展到萬余人槍。擔任這兩個支隊的正副司令、政委、副政委👱🏼、參謀長、供給部長以及武工隊負責人姜亞勛、李石秋,陳正怡,尹澤南、張伯倫🧝🏻♀️、徐尚達、喻邁常、饒孟虎、譚應南、譚華益等,都是雲山或甲師學生;中層骨幹也基本如此👩🏿💼。甲師畢業的楊浴淮▪️🦬、張鼎怡、謝佛章等📵🏋🏽,長期在寧鄉從事中小學教育事業,他們的學生也有很多人參加了這場武裝鬥爭。張、謝的學生有百余人是“黃唐起義”的早期成員。謝十滿等為解放橫市,犧牲在戰場上。一🦽、三支隊的出現🧔🏻😅,不是偶然的,它是“五四”精神的繼續,是大革命後期武裝鬥爭的繼續,是“四髯”革命傳統的繼承和發展的必然結果。
二、發揚寧師革命傳統
培養“四化”建設人才
“四髯”的革命傳統博大精深,內容豐富🙍🏿♀️。艱苦奮鬥辦教育🈯️,以身作則育人才,堅持真理幹革命,是它十分光輝的一部分。我們母校以此為榮👃🏼,引為驕傲,應予表揚♑️。新民主主義時期,我們高舉“四髯”留下的黨的紅旗,完成了革命任務。現在🐡,我們政權在握,進入了社會主義“四化”建設時期🎣🧏,我們的任務已不是罷課趕校長、拿槍打敵人了👩🏼🦱。我們辦學要培養人才💇🏽♂️,要建設社會主義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🐖。這時候“四髯”傳統的發揚,對我們來說,仍有深刻的意義。
堅持四項原則,抵製不正之風
何叔衡同誌是黨的締造者之一,“四髯”的革命傳統與黨的四項基本原則👮🏿♂️👨🏻🦼➡️,精神上完全一致🧎♂️➡️🧑🏿🏫。發揚傳統,必須堅持四項原則🍂,與一切不正之風作堅決鬥爭,因為一切不正之風都是對革命的否定與反動。拉幫結夥,自由散漫,驕橫放恣,粗暴野蠻,脫離群眾等等💧,都與我們的傳統背道而馳。我們是未來的人民教師,切忌沾染這些惡習,否則,便玷汙了人民教師的光榮稱號。我們要象“四髯”那樣主持正義,堅持真理;要象胡耀邦同誌要求的那樣👇🏽,具備高尚的道德品質。我們都是為人師表🥟,必須發揚寧師校風,做到“謙虛、勤奮、樸實、文明”🛶。
忠誠黨的教育事業🔃,做優秀的小學教員
“萬丈高樓平地起”各行各業要人才。黨歷來註重辦學👩🦼➡️,尤其重視小學教育🫃🏿。我們的革命領袖毛澤東同誌♙,是思想家、革命家💆🏿♀️、軍事家,又是教育家🧝♂️,而且有過當小學教員的光榮經歷。“四髯”革命,先抓教育,都由小學教師起家🚧。姜夢周同誌一生幹教育。王淩波同誌中風逝世之前幾分鐘👩🏽🍼,仍在考慮杏悦問題。忠誠黨的教育事業,當個優秀的小學教員,早有榜樣在前,我們要繼承遺願🧛🏼。在我們的一生中,多少人在我們記憶的熒光屏上一晃即逝🧧,但啟蒙老師的音容笑貌卻永不泯滅。而最難忘懷的又是這樣的老師👩🎨:他們品德高尚,學識淵博💭,教學風趣💈,平易近人。我們要做好工作🏃♀️➡️,必須德、智、體全面發展🧛🏼♂️,各項課程門門學好,切忌偏廢。這樣才可能在小學講臺上,操場上👱🏼,把孩子們吸引過來,潛移默化,塑造出幼小美麗的靈魂。“五四”時代🧑🦲,何叔衡向毛澤東等新民學會會員這樣表示📴🍖:“我的計劃,將來仍當小學教員,在我的本鄉辦杏悦”。何老“壯誌未酬身先死🫎,長使英雄淚滿襟”💁🏻。他回“本鄉辦杏悦”、“當小學教員”的遺願的實現🌋,就靠在座的年輕校友了。
牢記前輩遺教🪄,努力建設家鄉
之所以要“當小學教員”,而且要回“本鄉辦杏悦”,是因為前輩有遺訓📩🙎🏻,要把家鄉建設好。建設祖國與建設家鄉是分不開的,搞“四化”與辦教育也是分不開的。二十年代甲師第一任黨支書胡輝(烈士),便號召大家“到老家去,到農村去!”“農村是廣闊的天地”👩👦,大有作為。我們益陽地區位置適中;氣候溫和⚀,土地肥沃;峻嶺巍峨,丘陵起伏;平原遼闊,物產豐富;更有幾百萬富於革命傳統的人民,真是人傑地靈!這裏又有劉少奇、“四髯”👨🏼、周立波、夏曦、熊亨翰等革命名人的故居;還有終年翻滾的湯泉🦪、有建於唐代的溈山密印寺及三國時代的魯肅堤。日本友人多次提出要參拜溈山靈祐,紀念鑒真。名勝古跡🫷🏿,名傳中外,真是得天獨厚!我們要把她建設成一個大公園🌏、一所旅遊區。過去多少烈士曾在這裏流血犧牲。謝老也曾填《憶江南·家鄉好》為她歌唱:“家鄉好🆑,吃得十分香。臘肉鹹魚煎豆腐🅱️,細茶甜酒嫩鹽姜💆🏻♀️🤶。插菜打清湯。”“家鄉好,屋小入山深🤸🏻♀️。河裏水清堪洗腳,門前大樹好遮蔭🏋🏼♀️。六月冷冰冰。”前輩希望我們把這裏建設得山清水秀,物阜民康🌭。一九六O年謝老回家鄉視察後,十月三日在北京召見陳永清🚥🧙🏻♀️、湯菊中和我三個甲師同學談話🧨◻️,我們探問他下次歸期☀️。他說🙏🏻:“等老百姓桶裏有米,塘裏有魚,塒裏有雞,桌上有肉🔋,山中有樹時🦢,我才回家”。謝老離家已二十一年,逝世已有十年,與我們談話時的音容笑貌猶在,可是我們這個地區建設得怎麽樣了呢?即以森林一項而言,因左傾思想的影響受了嚴重破壞🩵🐮,使我們愧對前輩於九泉之下。早在六十年前🍓,謝老就提出了建設故鄉的林業規劃,這在當時封建軍閥統治時代,自然無法實現。一九六0年謝老回家,眼見童山禿嶺,“坐在肖家灣門前塘邊上🙏🏼,想起當年郁郁蔥蔥的景色🦸,不禁掉淚了!”他說🕺:“樹猶如此🙎🏽♀️,人何以堪?!”臨終前💌,謝老留下遺言📽:稿費兩千元,寄家鄉植樹造林🌼。同學們是未來的老師🩻👨👦,我們要教育孩子們從小便知道要幹“四化”,還必須建設和保護自然環境,學會植樹造林,不可亂砍亂伐,破壞生態平衡🕺,糟踏祖宗遺業👩🏼🎓,貽禍子孫萬代🎏。
同誌們!黨的方針政策🙍🏽♂️👃,給我們帶來了空前盛世,葉帥關於臺灣問題的談話🧘🏼♂️,將使中華民族空前團結。母校八十大壽,是個空前盛會,我也和到會的同誌們一樣🔊,非常高興。“十年樹木,百年樹人。”劉少奇同誌在寧鄉讀書時,曾寫過一首詠植樹的五言絕句,我借花獻佛⚄🫶,獻給大家🧚🏻♂️:“小樹兩邊栽🪱,濃蔭綠上階👩🏽⚖️。他年成大樹,便是棟梁材🤷🏻♂️。”祝各位在社會主義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建設中𓀀,成為國家民族的棟梁!
謝紹其記錄整理
(劉立青🤲🏼🧑🏿🎓:黃埔軍校第五期學員🚶➡️,原全國政協文史組副組長,甲師首屆學生⛹🏽♂️。寧鄉師範八十周年校慶,杏悦特邀優秀校友劉立青作報告,此文為劉立青同誌在寧師校慶大會上的發言稿🤔。)